找到相关内容636篇,用时10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想起佛祖释迦牟尼

    教诲。 释加牟尼把佛教解释为“四谛”,“谛”的意思是真理,四谛也就是四个“真理”:苦谛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。“苦谛”是说人的一生到处都是苦,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其实都是苦。“集谛”指人受苦的原因。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,将愿望付诸行动,就会出现相应的结果,那么在来世就要为今世的行为付出代价,即所谓的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。“灭谛”是说如何消灭致苦的原因。要摆脱苦就要消灭欲望。“道谛”是说如何消灭苦因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95053140.html
  • 《尘埃落定》的佛教精神主题

    佛教文化体系都是建构在人性欲望根基之上。譬如佛法的四谛说:苦谛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。谛是真实义,不颠倒绝虚妄义;苦谛即是苦义。佛家听谓的"一切皆苦",除了生老病死之外,还有"求不得苦"、"爱别离苦"、"...指出"疗救式的可能"。道谛是指途径,是引向灭除痛苦走向涅槃的正道。  《尘埃落定》写出了人生的无常与虚幻,读《尘埃落定》如同咀嚼人生的苦难,这正对应着佛教的"人生皆苦,-切皆苦"、"生本不乐"的虚无...

    李 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31763002.html
  • “道”在佛教中的意义主要是 :

    名为道。’二无漏道,七觉八正等法,能通行人使至涅槃,故谓之道。又行体虚融无碍,故为通之义。以通故,名为道。如道谛,道品,声闻道,佛道等。梵言菩提是也。大乘义章十六曰:‘诸行同体,虚融无碍。名之为通。通故...向涅槃之路’与‘求涅槃之所依(即四谛中之道谛)’,皆可称为道。  如将‘道’解为修持方法,则‘道’有人天、三乘之别,如《大智度论》卷八十四云︰人天为求世间福乐,故以十善布施为其道;声闻及缘觉等二乘为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571764912.html
  • 四谛顿、渐现观之初探

    苦、空、非我四行相;于集谛下观因、集、生、缘四行相;于灭谛下观灭、静、妙、离四行相;于道谛下观道、如、行、出四行相。  在见道的阶位,历经十六个心刹那(八忍、八智),其中前十五心为见道,第十六心属修道...)说:  问:因论生论,何故行者入现观时,先现观苦,乃至最后现观道耶?答:依粗细故。谓四谛中苦谛最粗,故先现观。渐次乃至道谛最细,故后现观。如学射时,先射粗物,渐次乃至能射毛端。  又同卷(大正27?...

    释开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41468036.html
  • 杂阿毗昙心论

    ,这些都显示声闻乘的实践。以上二品多说趋入无漏的方法,相当于四谛的道谛。第八《修多罗品》,分别《阿毗昙经·戒施设分》,说施、戒、修名义,原来经数不详。又分别《阿毗昙经·法蕴分》,说三界、七识住、九众生...为补充而撰成本论,当然含有调和两方异说的用意。不过本论的基本精神,在概括《阿毗昙经》的心要,偏于尊经轻论;而其依四谛组织经义,以业、惑为集谛,定、慧为道谛,都异于毗昙旧师所说,反而与新兴的经部主张相近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01769227.html
  • 佛祖的故事

    集谛、灭谛、道谛。苦谛有八种: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憎会(与不喜欢的人或事相会)、爱别离(与喜欢的人或事相分离)、求不得(得不到所渴望的东西)、五盛阴(充满各种身心痛苦)。总之,世俗一切本性皆苦,可谓苦海...“死亡”,有欲的肉体消失了,痛苦也便不存在了。道谛:指通向涅槃解脱的正确途径和方法,根据为“八正道”。“八正道”指八种超脱世间诸种痛苦,消除痛苦根源而到达涅槃的一切理论说教和修习方法,又称“八圣道”,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13164993560.html
  • 修行人不可修人天福

    烦恼为众苦之因,是集谛。上二为世间因果。戒定慧等道品,对治贪嗔痴等烦恼,为道谛,是出世因;灭尽世间生死,为灭谛,是出世果。知苦、断集、慕灭、修道,能出三界,证阿罗汉);天以上品十善及四禅八定法为界;人...

    佚名

    |出离心|修行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7/1811034459.html
  • 三惑 四谛 五明

    见、戒禁取见等五利使,又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等五钝使,都称为见惑。见惑总有八十八使,欲界苦谛,具足利钝十使;集、灭二谛,除身见、边见、戒禁取见,各有七使;道谛,除身见、边见,有八使;四谛下合为三十二使。...

    黄忏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70739807.html
  • 略释四念处

    精进因缘,智慧力则越增多,再接再励地修其他道品,就能步步走上八正道!   【注】   1、道谛的三十七道品,了生死苦即四念处;而其离贪爱中持戒生定,即四正勤、四如意足;由定开发无漏真慧,即五根、五力、七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55740472.html
  • 正见的内容及其重要性

    正见,知缘起的集、灭外,那便是四谛的出世间正见。《成佛之道》三乘共法章云:“增上慧学者,即出世正见……此是佛所说,缘起中道义,不着有无见,正见得解脱。又复正见者,即是四谛慧。”四谛中“道谛是三学,八...

    正 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53554008.html